陆奇创业分享会 @USTC 笔记
人生最大的风险是遗憾。—— Sam Altman
嘉宾介绍
陆奇 博士 奇绩创坛 (前 YC 中国) 创始人、CEO
曾任
- 百度总裁、COO
-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
- 雅虎执行副总裁
- CMU CS 博士、FDU CS 学士
活动通知:蜗壳进阶联盟:年轻人如何把握新时代下的新机会——陆奇博士前沿趋势分享会 - 微信公众号
为什么要创业?
平均而言,一个创业者所创造的预期价值是大于其他所有职业的。
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:
- NVIDIA 英伟达
- Apple 苹果
- Microsoft 微软
- Google (Alphabet) 谷歌
- Amazon 亚马逊
- Saudi Arabian Oil 沙特阿美
- Broadcom 博通
- Facebook (Meta) 脸书
- Tesla 特斯拉
- Berkshire Hathaway 伯克希尔哈撒韦
基本上都是技术驱动的公司。
20 年前,它们大部分是刚开始创业的公司。
OpenAI 现在估值 \$5000 亿,今年收入 \$200 亿,不到三年有 8 亿周活用户。
Anthropic 今年一年估值涨了 20 倍。
背后的原因:产出的社会价值高。前沿科研、技术开发是直接生产力。
现在创业对比过去有什么不同?
过去:Developer Founder 从 0 到 1
现在:Researcher Founder 从 -1 到 1 ,同时要能做(综合素质):
- 科研探索(新的能力要求)
- 工程开发
- 产品价值创造
- 通过资本运作获得资源
科学的第四范式
由微软研究院的图灵奖得主 Jim Gray 提出
第一范式:经验驱动,农业时代,柏拉图、苏格拉底
第二范式:实验驱动,工业时代早期,开普勒、伽利略
第三范式:理论驱动,工业时代晚期,牛顿、爱因斯坦
- 局限性:数学能解决的问题相当有限
第四范式:计算(大数据)驱动 → 要记录、分析用户的行为,以此为基础优化迭代业务
- 由图灵、冯·诺伊曼开始
- 计算也不完备,但是是通用的
- 需要研究型创业者、研究型创业公司
笔者注:我想到了 Amazon 创始人 Jeff Bezos 的一句话:再伟大的商人也意识不到顾客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,只有电子商务能改变这一现实。
需要算力、数据驱动。因为需要数据,游戏规则改变——不做商业化,你哪来的数据?
- 例如,如果你要研究自动驾驶 ,没有两亿公里的数据 ,你怎么研究?
笔者注:相关主题:规模效应、「商业是最大的慈善」
一个研究型创业公司需要承担四种风险:
- 科学风险:科学命题是否成立(独特的风险)
- 工程风险:能否做成可用系统
- 市场风险:有没有足够刚需和付费意愿
- 资本风险:钱从哪来、能撑多久(如 OpenAI 有一万亿美元的资本风险)
上市公司不应该承担市场风险。承担市场风险主要靠上市公司。
财务自由的重要性
钱确实不能买来幸福,但是能给你自由,让你真正干自己想做的事情。—— Sam Altman
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,世界会变得很美好。
过去只能通过血缘关系、暴力来实现财务自由。现在可以通过创造价值来实现财务自由。
人生最大的风险是遗憾。—— Sam Altman
什么是创业?
技术驱动的经济一定会持续增长
技术的本质:可以封装的自然现象
技术驱动的经济一定会持续增长(复利,compound)。——202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Joel Mokyr、Philippe Aghion 、Peter Howitt
- 获奖理由:他们解释了创新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「创造性破坏」推动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。
- 研究一半聚焦于:要实现自我延续的技术进步,需要科学知识、工程应用与对新思想开放的社会环境互相强化;另一半则构建了「创造性破坏」增长模型——新技术、新企业不断替代旧技术、旧企业,但整体经济反而更快增长。


技术驱动的公司,毛利一定很高。前期一定需要大量研发投入(一次性),越多越好,边际成本低。
- 微软:95%
- 谷歌:70%(每一千个关键词赚 \$80)
- 英伟达:65%(设计一个 GPU 需要 \$50 亿 ~ \$100 亿)
- 苹果:40%
如何用技术去改变一个行业?
- 创造新的市场:满足过去未被满足的需求
- 改变已有的市场:把已有的需求根本性地满足地更好
历史上最有名的产品:2007 年发布的 iPhone ,改变了 6 个市场:
- 手机
- 摄影
- 音乐
- App Store → 应用软件
- 运营商
- 零售方法

底层原因:iPhone 是第一款真正让普通人以极低门槛、极大便利获取信息的产品,触达了人类最底层的需求之一:人类本质上是「信息动物」。借助 iPhone ,人类第一次可以随时随地连接、获取并处理海量信息。
资本运作:用公司的一部分股权换取大量资金,从而获取资源。
打造你的公司
好方向 X 好团队 X 好产品 X 好执行 X 好运气
好方向
顶层设计: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
举例:阿里巴巴(电商、云)
- 使命: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
- 愿景:成为一家活 102 年的企业
- 价值观:客户第一,员工第二,股东第三
笔者注:为什么是 102 年?因为阿里巴巴成立于 1999 年,如果能存活 102 年,刚好可以横跨三个世纪。
🤔 为什么要做云?
很简单,未来企业做生意是不是要用云?要用我们就要做。
使命
使命是根本⽬的、存在理由、价值空间、底层逻辑。
举例:卖咖啡
- 一般的使命:让客户喝到好喝的饮料
- 不错的使命: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
- 很棒的使命:给每个用户提供「第三空间」(星巴克)
🤔 什么是「第三空间」?
- 第一空间:家,糟糕
- 第二空间:公司:同样糟糕
愿景
愿景是未来企业的形状。
梁山好汉的使命「替天行道」特别好,但没有愿景,很快就被招安了。
好的愿景吸引一流人才加入公司。
OpenAI 早期的愿景:给每个人带来 AGI 。
价值观
价值观是信念(隐性)、行为准则(显性)。
价值观帮助公司筛选对的人才加入公司。
好团队
招聘、激励、留人、走人、组队
招聘
必须招一流的人、自己能力范围内能找到的真正优秀的人。
硅谷通识:一家创业公司如果前期员工中有三个及以上一般的员工,这家公司基本上要挂掉。
年轻、能力比经验重要多了。
可以通过价值观筛选。
招实习生,原因:
- 便宜
- 招到明星的概率高得多(同样,校招招到明星的概率比社招高,明星是很难流入市场的)
裂变:让优秀的人推荐优秀的人。
招一流的人需要提供非常强的成长空间。
激励
被热情驱动、为使命而战的团队 vs 打工的心态的团队 天壤之别
小米前 500 个员工,雷军都亲自面试——一半时间花在招人上。
- 整个公司每个人都有股权
- 每年都有 \$100 万的技术大奖
🤔 长期激励怎么做?
- 外因:财富、地位(看似庸俗,其实没错)
- 内因:成长、自我实现、学习
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——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留人
一流的人才,永远一直被挖。
鼓励、股权(具象地展示)
举例:雅虎
- 永远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你说「你被提拔了 ,这是给你新的股份」
- 股份只会变多,不会变少 → 将员工与公司的命令绑定得越来越紧
开人
不合适的人,立刻让 Ta 走。
原因:
- 不要浪费这个人的时间,应该让 Ta 更早找到适合做的
- Ta 给整个团队拖后腿
开人一定要善待:该给的钱、股权一点都不能少。
- 让其他人觉得「被开的人都被善待了,那我作为留下的人更会被善待」
组队
分工明确、沟通到位、构建信任
举例:OpenAI 每个团队都能做好研究、工程、商业化
从 0 到 1 :跨越鸿沟
推荐:Peter Thiel 《从 0 到 1 》

打造技术、团队 → 打造产品
第一波用户是「尝鲜者」,只要是新的,再烂的产品他们都会用。
第二波用户是有远见的 (visionary) 。
第二波增长才是关键——大量的公司死在这个鸿沟里。
如何跨越鸿沟?只能靠速度冲过去。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产品市场匹配 (Product Market Fit, PMF) 。
找到 PMG ,唯快不破。
举例:如果有一个爆款游戏上市,那么刷视频的人就少了。
找到好的 idea ,就要马上去验证是不是有人会愿意付费。
最佳实践:
- 两周迭代
- 结果验证(是不是有人愿意用、愿意付费)
- 行动导向(拆解为小任务,采取行动)
- 把大坑变小坑(创业不可能不踩坑)
- 基于使命愿景找方向
好执行
好源头 X 好引擎 X 好保障
好源头
领航来自一号位。
马斯克 一人带领数家伟大公司 五步工作法:
- 先质疑需求
- 删除不必要
- 简化和优化
- 加快迭代
- 自动化
好引擎
做功的物理公式:
解释:
- 力 $F$ → 强度
- 精力密集
- 行动迅猛
- 只要有一线生机,就不要放弃
- 专注度 $\cos\left(θ\right)$
- 任何时间,只做两件事情,多了做不过来
- 速度 $v$
- 做错误的决定比不做决定更好
要做 AB 测试,要用数据驱动迭代优化产品。
好保障
现金流不能断。
红线不能碰。
融资处处埋雷,需要好的法务(这一点上千万不要贪图省钱)。
好运气
找一个大的赛道,让好运气更容易有。
在适当的时间入场。
参考
奇绩创坛:陆奇博士:创业,走出第⼀步|奇绩创业公开课 - bilibili
奇绩创坛:陆奇:使命愿景价值观与公司经营|奇绩创业公开课 - bilibili
奇绩创坛:陆奇最新演讲完整视频|大模型带来的新范式 新时代 新机会 - bilibili
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来自 ComyDream 。
本文链接:http://comydream.github.io/2025/11/25/lu-qi-ustc-talk-25/